考研复试网
考研复试网 > 招生简章 >

2015年北京建筑大学考研招生简章

来源: 考研复试网 6831次查看

考研复试网小编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研究生招生简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5年北京建筑大学考研招生简章

  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学校概况

  北京建筑大学(原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始建于1936年,是北京市唯一一所土建类高校,1982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权高校,1981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2年被北京市确定为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培养基地与科技服务基地,2011年被确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2年“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

  学校设有11个学院和3个基础教学单位,即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文法学院、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计算机教学与网络信息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和体育部。

  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以工学为主,兼有理学、管理学、法学和艺术学。本校现有5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授权一级学科点;具有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可涵盖5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具有1个硕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点;具有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点和8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点;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20个。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96名。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60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0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380人,其中教授104人。两院院士李德仁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圭白教授和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教授、专家和政府高层管理人员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受聘为我校兼职和客座教授。

  学校现有长江学者1名,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名,长城学者2名,教育部、住建部专业指导和评估委员会委员9人,兼职博士生导师2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市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人才、学术创新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科技新星、骨干教师、青年英才等共122名,拥有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优秀教学团队、管理创新团队共计25个。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1294人。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北京市各级政府所属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和建筑设计研究院(所)及建筑、市政等企业,其中大多已成为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为国家及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毕业生质量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近5年来,毕业生全员就业率超过95%。

  近5年以来,我校在研各类科研项目190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水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世界银行项目、欧盟国际合作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77项;其中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技发明奖共8项,2010-2012连续三年以第一主持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服务经费连续7年过亿。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学校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于2004年招收外国留学生。目前已与美国、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荷兰、意大利、新西兰、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38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校分为西城和大兴两个校区。西城校区占地12.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0.2万平方米;大兴校区占地50.1万平方米,一期工程16.4万平米已竣工启用。本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35万册(其中与住建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共建中国建筑图书馆,共享40万册)、电子图书122万册,大型电子文献数据库40个,与住建部共建中国建筑图书馆,成为全国建筑类图书种类最为齐全的高校。

  学校坚持“立足北京,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的办学定位,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管、理、法、艺等学科专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博士、硕士和学士多层次培养的特色鲜明的多科性高校。未来十年,学校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开放办校战略,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建筑大学。

  二、学科专业介绍

  (一)学术型研究生(以学科代码为序)

  1. 数学(0701)

  本学科密切结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注重将数学理论与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土木工程等工科专业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相结合,形成了生态环境中的数学建模与应用、动力系统及其在生态科学中的应用、土木工程中的数学方法、最优化与控制理论应用研究等特色鲜明的稳定学科方向。目前,研究范围覆盖了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等学科。

  本学科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年龄和学缘分布合理,勇于创新开拓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31人,其中兼职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11人,副教授9人,兼职研究员1人,兼职副研究员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人。学科带头人担任相关学会的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等职务,并担任国际、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委。

  本学科将数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重大科研成果。2008年,“冲击爆炸作用下重要目标毁伤效应及防护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地区退化森林植被生态恢复(CRRM)的模式理论与三北技术&于2009年获得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2010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环境演变与种群演化的研究&和 “不同时间尺度的环境演变和物种多样性&先后于2004和2008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本学科先后完成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省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近60项。

  近5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3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被SCI等三大检索收录90多篇;运用微生物培养数学模型,主持完成“水源季节性重污染的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共性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项。

  本学科设置2个招生专业:(1)应用数学;(2)运筹学与控制论。

  2. 环境科学与工程(0776)

  本学科设置于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2003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获得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与市政工程学科密切配合、协同发展。

  本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7人,博士10人,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本学科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价值10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可用于开展水环境、大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流体、化学、计算模拟等实验研究。2010年获批“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近5年,本学科共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课题10项,教育部科技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攻关项目等省部级课题20余项,完成科研经费26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20部,申请专利5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作为国家和北京市优先发展的交叉学科领域,本学科瞄准北京市和全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需求,尤其是针对北京和其它城市近年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城市环境和生态方面面临的众多而突出的复杂问题,以自主创新、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指引,支撑学科建设和发展,在多年科研积累的基础上,围绕节能减排、污染综合治理、资源合理利用等城乡环境保护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技与实际应用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开展研究、人材培养和社会服务。

  本学科设置2个招生专业:(1)环境科学;(2)环境工程。

  本学科特别重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同首都的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紧密相连,与许多企业、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有多方面的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

  本学科特别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荷兰、德国、日本、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台湾的专家学者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关系,经常参加并协办重点领域的国际与地区学术会议,及时掌握国际上的前沿领域和最新发展,科研工作及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有力地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3.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

  本学科设置于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和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主要从事控制理论、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工程应用研究。多年来,本学科已形成了以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为特色,控制理论、检测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本校是住建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

  本学科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4人,90%的导师具有博士学位,同时还聘请了多名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校外高级工程师为兼职教授。本学科有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北京市优秀教师,1名北京市师德标兵,7名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本学科具有北京市创新团队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各一个,本学科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中心&于2007年评为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且于2013年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北京市组织的验收;“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于2011年通过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证;同时,学科与国际龙头企业美国罗克韦尔公司和德国西门子公司共建了创新实验室,同时也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的重要成员。实验室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能够为研究生提供优良的研究环境。

  近几年,本学科教师共承担“863&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和北京自然科学基金、住建部及企业项目等2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30余部,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本学科旨在培养高层次科研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自动控制和建筑智能化、建筑电气领域的发展动向,具有扎实的控制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能力。本学科毕业生就业范围广、就业率高,毕业生可以到管理部门、设计院所、科研院所、IT研发单位及大专院校等从事相关工作。

  4. 建筑学(0813)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中,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本科专业“建筑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自1996年起已连续5次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学士、硕士)教育评估。建筑技术科学自1984年起培养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建筑技术科学由建筑学院、环能学院、电信学院和机电学院联合建设,2014年开始招生;城市规划与设计2006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该学科名列全国参评学科第9名(30%位)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学者组成,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29人。具有“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及更新设计团队&和“北京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实施保障机制研究&2个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009年成为北京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主持单位。本学科聘请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科研设计单位的全国工程设计大师、总建筑师、主任建筑师以及在京著名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担任兼职导师。

  本学科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先进的研究设备。本学科与德国、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更快地使学生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

  本学科起点高,影响大,在教学中注重实用、提倡创新;学科架构齐全,基础宽厚,目前已形成以建筑学为主体的土木、环境、测绘、管理等工程学科集群,形成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6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0项,完成多项全国各地及北京市重要建筑工程设计,出版了大量研究专著和论文,学科建设成绩斐然,综合实力处于北京高校同类学科的前列。

  本一级学科设置8个招生学科方向:(1)建筑历史与理论;(2)公共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3)居住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4)建筑技术科学;(5)城市设计及其理论;(6)室内设计及其理论;(7)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8)健康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够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动态;具有扎实的中外文文献基础;具有数字化设计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5. 建筑技术科学(081304)

  本学科原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自1996年起,已顺利通过了5次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2014年起,建筑技术科学由建筑学院、环能学院、电信学院和机电学院联合建设,环能学院、电信学院和机电学院自2014年起开始招生;

  (一)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

  本学科与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建筑类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每年与相关院校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举办定期的学术讲座,使学生可以最快地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

  建筑技术科学学科具有一批知名的教授和良好的学科梯队,现有校内导师及建设部、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兼职导师多人,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出版了一批研究专著,并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了大量论文。本学科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先进的建筑科学技术实验室。学生在此学习期间,能够体验到高等学府浓郁的治学氛围,能够汲取丰富的专业知识。该学科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建筑构造技术与结构体系、建筑节能与生态技术、建筑防灾与安全、建筑物理环境等。

  建筑技术科学方向的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该学科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动态;具有从事实际工程的建筑设计能力;具有扎实的中外文文献基础;具有从事建筑技术科学研究的论文功底;具有技术科学与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的研究与设计能力;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环能学院:绿色建筑热工环境方向

  本专业方向围绕城乡建设对建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利用系统工程学思想研究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水平,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建筑用能对环境影响的建筑能源技术。从城乡建设与建筑可持续发展观出发,注重研究城乡建设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准则和先进的低碳建筑理论与节能技术系统集成应用方法,解决建筑用能系统优化、节能建筑的设计建造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过程中的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

  本专业方向重视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强调学科协同、理论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不断扩大与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目前已和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的大学与研究所建立了稳定的的学术联系。本专业重视年轻人才的培养,可派出到国外进行合作研究或进修,毕业后可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博士后研究。

  本专业的培养依托北京市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热力过程与节能技术(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可持续建筑工程中心等基地。

  (三)电信学院、机电学院:建筑安全监测技术方向

  本学科方向依托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开展建筑安全监测领域重大关键性、基础性技术和管理技术与方法等方向的研究。2012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各1项。该方向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有教授12名,副教授16名,该专业教师已在国内外各种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

  本学科方向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建筑安全监测、诊断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毕业研究生可在相关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咨询机构等从事建筑安全监测相关的科研、教学、技术、管理等工作。

  6.土木工程(0814)

  本学科分别设在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和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为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本科专业“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市政工程&为北京市特色专业。以上三个专业全部通过住设部专业教育评估和复评。“市政工程&于198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本校第一个招收研究生的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该学科名列全国参评学科第31名(44.9%位)。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现有教授38人,副教授42人,讲师38人,博士生导师8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1名,"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名,北京市高层次人才1名,北京市拔尖人才5名,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10余名,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6个。本学科聘请数名全国工程设计大师和全国知名设计研究院所高级专家作为研究生导师。

  本学科有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配有各类先进的科研及检测设备。现拥有北京市“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雨水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高校“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北京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五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搭建了良好平台,实验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学科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具有较高的国际学术声誉,近年来主办国际学术会议3次,主办国内学术会议 3 次,聘请国外专家 28 人次,聘请国内专家 78 人次,应邀出国讲学 3 人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约报告6 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135 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203人次。

  本学科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十余项,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项目6项,参加973、863项目十余项,主持国家重大水专项近七千万元。2012年教育部全国学科评估显示,我校土木学科国家级科研项目排名全国第八名,教材建设第十名,科学研究水平居全国二十名。近五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研究奖励4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 7项。

  本学科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亚美尼亚等国家院校的相关学科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联合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天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生。

  本学科设置5个招生专业:(1)岩土工程;(2)结构工程;(3)市政工程;(4)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5)桥梁与隧道工程。

  本学科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和中央在京各大设计研究院,以及科研、开发、施工、监理、房地产公司和政府机构等建设相关单位。随着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和项目的突破,本学科硕士毕业生在社会上具有很好的声誉,得到行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7.测绘科学与技术(0816)

  本学科设置于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学院设有三系一部一中心, 即测绘工程系、地理信息工程系、基础教学部和测绘遥感信息实验中心。该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学科,测绘工程专业是北京市特色专业。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该学科名列全国参评学科第9名(50%位)。

  本学科现有教师近5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名,教授9名,副教授15名,专职教师中9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北京市高层次人才1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2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个。

  本学科设有“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现代城市测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拥有最先进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其中三维激光扫描仪6台、激光跟踪仪1台、关节臂测量机1台、移动道路测量系统2套、城市连续测量参考系统(CORS)1套、GPS 20台套、测量机器人1台、全站仪30台套,高性能图形图像工作站80余台,学院仪器设备总价值超近6000万元,在国内高校处于领先地位,为教学科研提供技术保证。

  近5年,本学科承担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年到校科研经费近800万元。故宫古建筑三维激光扫描数字化、国家体育场钢结构安装激光雷达测量、精细化城市管理等项目在国内外都产生一定影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家优秀勘查工程奖一等奖1项,建设部华夏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本学科积极与建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合作,在城市空间信息获取、城市与建筑三维重建、城市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变形监测等领域取得一定研究成果。故宫太和殿三维激光扫描与数字化工程、激光扫描技术与国家体育馆大型钢架安装与变形检测、基于网格影像的数字城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项目在国内外都产生一定影响,具有核心竞争力,已经形成本校城乡建设学科群的特色与优势。

  本学科设置3个招生专业:(1)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2)摄影测量与遥感;(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本学科侧重培养在国土资源、测绘、交通、城建、规划、市政等国民经济建设领域、政府各部门以及军事、教育、科研单位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古建筑数字化测绘与保护、空间分析与应用、辅助决策与管理、城市规划与管理、数字地图设计与制作、数字地图分析与应用等方面教学、科研、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8. 交通运输工程(0823)

  本学科设置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和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2006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现有教师40名,其中教授15名,副教授18名,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名,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2名,硕士生导师33名,并有20余名来自国内著名科研院所的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校外兼职导师。本学科每个研究方向都由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学者、教授作为研究方向带头人,组成了知识结构和年龄层次合理的学术梯队。2010年本学科的“交通基础设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011年本学科的“城轨车辆运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自牵引技术& 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本学科人员有较雄厚的技术储备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在国内外沥青再生技术、环保型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减灾路面技术路面病害治理及预防性养护、宏观交通政策分析建模技术、交通信息工程、运载工程等方面形成一定地位和影响力。

  本学科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美国加州 Davis大学、德国Wupptal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日本武臧工业大学、德国亚深工业大学以及里昂国立技术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本学科具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学条件,拥有先进而齐全的试验与检测设备。路基路面材料的实验研究条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学科相继开发和引进了多个大型综合试验系统,组建了道路与桥梁工程、交通工程、车辆工程3个综合试验室,2009年北京市政府批准本校成立“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本学科的“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北京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于 2011年、2012年通过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证,为研究生提供了最先进的研究设备和各种分析软件以及宜人的研究环境。

  近5年,本学科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1年),其他省、部级科研与教研成果奖近30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60余篇被SCI、EI、ISTP 等收录。承担10余项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 10余项国际合作余资助项目,科研经费达到2785.8万元,其中纵向经费1265万元。

  本学科设置4个招生专业:(1)道路与铁道工程;(2)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3)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4)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专业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研究生主要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交通运输工程与车辆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设计制造、检测、维修和管理工作。

  9.城乡规划学(0833)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于2001年招收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2005年该专业获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009年获北京市级城市规划学术创新团队;2010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11年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城市规划专业(学士)评估,2013年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城市规划专业(硕士)评估。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该学科名列全国参评学科第12名(37.5%位)。

  本学科现有教授13人,副教授9人,另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在京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的兼职导师多人。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以及北京市重要的科研项目,出版专著60余部,本学科获得省部级奖项1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

  2009年,本学科“北京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实施保障机制研究&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009年成为北京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主持单位,依托单位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本学科与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城市规划类、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定期的教学交流、学术讲座,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城市规划与设计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具有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所需要的数字化设计能力,具有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方面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本一级学科设置5个招生学科方向:(1)城市与区域规划;(2)村镇规划与设计;(3)城市历史遗产保护规划;(4)城乡基础设施规划;(5)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

  本学科旨在培养城乡规划领域的专业人才,授予工学硕士学位。培养能够融合科学与艺术、综合应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本学科毕业生就业范围广、就业率高。

  10.风景园林学(0834)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由单一的造园艺术领域,发展为向多领域拓展的专门学科,其研究对象从空间结构规划设计向综合景观设计理论体系发展。

  本学科作为向多领域拓展的专门学科,将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个学科并行设置,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1986年即在建筑学硕士点下开设园林设计方向,2011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该学科名列全国参评学科第15名(39.5%位)。

  本学科现有教授13人,副教授9人,同时还聘请了多名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校外高级风景园林师为兼职教授,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本学科拥有“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面积3500平方米,设备总值3500余万元。

  成了跨学科和产学研结合的师资队伍,本学科与相关企业和地方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了跨学科和产学研结合的师资队伍,为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积累了深厚的办学基础和条件。本学科与英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同类院校相关学科,以及国内高校、相关企业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保持定期的交流,可以更快地掌握学科发展动态。

  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出版了多部研究专著,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得了省部级奖励。其中,学科团队共承担国家级课题11项,省部级课题 76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5项,优秀规划设计奖4项,出版专著14部。

  本一级学科设置4个招生学科方向:(1)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2)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理论;(3)风景园林环境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4)风景园林资源经济。

  本学科旨在培养风景园林领域历史与理论、遗产保护、规划设计、经济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授予工学硕士学位。培养能够融合科学与艺术、综合应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本学科毕业生就业范围广、就业率高。

  11. 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

  本学科设置于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1998年成为管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成为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该学科名列全国参评学科第70名(68.6%位)。

  本学科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财务管理、建设工程法律及合同管理、招标采购管理、房地产项目经济技术分析、决策支持系统(DSS)、技术经济、城市数字化、建设领域信息化、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建筑节能等方向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侧重培养城市建设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全国知名教授与学术骨干组成,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本学科现有教授13人,副教授24人,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14人,全国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

  本学科拥有管理模拟实验中心、施工仿真实验室、建筑环境与模拟实验教学中心、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教学中心,与浙江勤业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可以为学科的建设提供基础和保障。

  本学科与其他科研机构及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为学科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资源。近3年,本学科方向团队共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科技部“十一五&支撑项目、住建部等科研课题61项,到校经费637万。发表论文395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67篇,出版专著和全国通用教材76部,获得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

  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具有扎实的工程和管理学理论基础,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以及相应的工程技术方法,解决建设行业管理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际问题。毕业研究生可在建设行业内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科研机构、建筑及房地产企业等单位工作。

  12. 工商管理(1202)

  本学科设置于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2006年成为管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成为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点。

  本学科依托建筑业、房地产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从事建筑和房地产企业管理、房地产经济、房地产市场营销、物业管理、建筑与房地产电子商务、建设项目经济技术分析、技术经济、建筑节能经济等方向的理论和政策研究。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全国知名教授与学术骨干组成,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本学科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2名,研究生导师14人。

  近5年,本学科出版专著20多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76篇被SCI、EI、ISTP收录。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及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委托的重大项目,已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50余项,包括国家级近10项、省部级40余项。

  本学科设置2个招生专业:(1)企业管理;(2)技术经济及管理。

  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具有扎实的技术经济和管理学理论基础,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解决建筑与房地产行业经济管理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际问题。毕业研究生可在建筑与房地产行业内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科研机构、建筑及房地产企业等单位工作。

  13.设计学(1305)

  本学科属艺术学学科门类。本校2006年增列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011年对应调整为设计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毕业研究生授予艺术学学位。

  本学科以2010年设置的艺术设计专业(2012年对应调整为环境设计专业)为基础支撑,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养历史可追溯至1984年增列的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学科建设历史悠久。主要与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建筑遗产保护等学科开展交叉建设,以校内相关的教育部、北京市等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为平台,开展设计学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本学科由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持,与文法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等共同建设。

  本学科拥有一支善于设计创新、结构良好的学术队伍。现有校内研究生指导教师19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1人;借助在京知名行(企)业和高校资源优势,聘请了20余位有学术和行业影响的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开展联合培养。

  本学科具有良好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条件。具备工艺系统配套、设备先进的设计、实验、艺术创作等环境,国内外专业图书、学术期刊、文献检索等资源丰富,研究生在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设计学理论研究和专业实践。2008年成为“建筑与环境模拟(设计)实验中心&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支撑学科;2009年成为“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共建学科;2010年成为“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的共建学科;2011年成为“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共建学科;2012年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关联学科;2014年成为国家级“建筑全过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支撑学科。

  本学科与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同类高校相关学科,以及研究方向相关知名企业、国内高校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保持定期的交流,更快地掌握学科发展动态。针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采取与行(企)业广泛合作的培养方式;针对以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人员,采用与生源所在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的培养方式。

  本学科设置5个招生学科方向:(1)空间环境与设施产品设计;(2)公共艺术与视觉传达设计;(3)传统技艺保护与现代设计;(4)数字化设计艺术与技术;(5)设计伦理学与美学理论。

  本学科毕业研究生可侧重在建筑室内外空间环境设计、空间设施与产品设计、空间环境导识系统设计、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中,从事较高层次的专业设计及其理论研究、设计艺术创作、项目开发及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14. 建筑遗产保护(0813J1)

  本学科为交叉学科,主要由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开展交叉建设。本交叉学科强调建筑遗产保护的应用理论与工程技能的紧密结合,在知识构成上以建筑学为主体、兼有土木工程、测绘工程、环境工程等工科知识和历史学、考古学等文科知识;在技能训练上以建筑遗产保护的实践能力为基础,注重建筑传统技艺的传承与现代高新技术的引用,提高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整体水平。

  本学科依托“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遗产保护研究所等科研平台,与中国建筑图书馆共建并拥有国内最多的建筑类孤本、善本图书及北京古城和建筑的历史图档资料。

  “十一五&以来,本学科研究人员先后主持完成建筑遗产保护项目220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6项,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设计优秀奖4项。目前,在研经费4500余万元,科研仪器设备经费总值1.2亿元。

  本学科设置4个招生学科方向:(1)建筑遗产保护理论;(2)建筑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3)建筑遗产数字化保护;(4)建筑遗产环境保护工程与技术。

  本学科毕业研究生侧重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中,从事较高层次的保护理论研究、保护项目规划、保护项目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以类别、领域代码为序)

  1.社会工作(0352)

  本学科设置于文法学院,2014年获得“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点。2005年开办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发挥“后发优势&,办出了临床社工专业特色,业内评价较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连续三年毕业生签约率达到97%以上,居全校前三。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一批校内外较为知名的专家、教授组成,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通过选派社工系教师前往美国、香港、台湾等境外高校学习深造、聘任校外的行(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充实师资力量,形成了30人规模的校外专家库,“双师型&师资队伍特色鲜明。

  本学科曾获北京建筑大学优秀教学奖两项和北京市西城区社会工作奖励多项,承担了多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出版了一批专著和特色专业教材,发表了150余篇高质量学术论文,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个案工作实务》教材,业内给予很高评价。

  本学科现已投资200余万元建成现代化的专业个案、团体和社区实验室,同时完备了个案督导室、沙盘治疗室、家庭治疗室等配套设施。开发、建设了北京市悦群社工事务所、红枫妇女热线、月坛街道办事处等10个校外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临床社工训练平台已经初具规模。

  本学科设置3个招生学科方向:(1)临床社会工作;(2)城市流动人口服务;(3)社会服务机构管理。

  社会工作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既是一种专业化、职业化的服务方法,又是一项有效的社会制度安排。本学科适应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管理、服务领域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需求,突出培养应用型高级实务人才。学风端正、教风纯正,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专业大力创新培养模式,在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领域,通过理论探讨、参与课题研究、境内外实习、实践等方式体悟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提升专业技术和能力,加强和完善督导体系,打造临床社工学习和研究平台。

  我校社会工作专业是有志于听从心灵的呼唤、从事社会工作理论研究或者实务工作、修养社工精神品质和提升职业素养、实现专业梦想的社会工作专业本科考生报考的理想选择之一。

  2. 建筑学(0851)

  本学科(类别)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自1984年起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85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本科专业“建筑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自1996年起,已连续5次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学士、硕士)教育评估,可授予毕业本科生建筑学学士学位,可授予毕业研究生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

  本学科(类别)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学者组成,形成了发展特色,2005年“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及更新设计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本学科(类别)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空间环境以及先进的研究设备。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体验到高等学府浓郁的学术氛围,汲取丰富的专业知识。本学科(类别)与德国、俄罗斯、新西兰、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举办学术讲座,使学生及时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

  本学科(类别)在医疗、体育、交通等公共建筑设计以及城市住宅、村镇住宅设计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本学科(类别)基于地处北京良好的地缘优势,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一批设计单位、科研院所等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硕士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本学科聘请了在京自各大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的全国工程设计大师、总建筑师、主任建筑师以及在京著名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担任兼职导师。近年来,本学科(类别)人员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多项全国各地及北京市重要建筑工程设计,出版了大量研究专著和论文。

  本学科(类别)共设置8个招生学科方向:(1)建筑历史与理论;(2)公共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3)居住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4)建筑技术科学;(5)城市设计及其理论;(6)室内设计及其理论;(7)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8)健康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够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中外文文献基础;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动态;具有从事实际工程的规划设计能力;具有从事建筑学理论研究的功底;具有数字化设计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 机械工程(085201)

  本学科(领域)设置于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2014年获得工程硕士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由学校最早的本科专业之一发展而来。该学科领域主要围绕建筑工程机械、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汽车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方面的需求开展研究,形成了一批对行业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成果,本学科具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学条件,拥有先进而齐全的试验与检测设备,“北京市建设机械与材料质量监督检验站&和“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分别于 1990年、2011年通过北京市技术监督局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证。

  本学科(领域)拥有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现有专职教师2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8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长城学者2人,北京市拔尖人才3人。聘请32名国内外重点企业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导师。已形成校内省部级科研平台、检测机构、校外合作基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学院已与京城重工、永茂建机、北京地铁公司等19家北京市著名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先后建立了20多个实践基地,可实现综合知识结构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本学科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美国奥本大学、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德国亚深工业大学以及里昂国立技术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近5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160余篇被SCI、EI、ISTP 等收录。承担包含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20多项,获得包含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7项。

  本学科(领域)设置6个招生学科方向:(1)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2)建筑机械检测与评估;(3)城市轨道交通车辆;(4)工程机械动力装置节能减排技术;(5)汽车工程;(6)机械电子工程。

  通过本学科(领域)培养,培养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特别是建筑工程机械、城市轨道车辆工程)行业所需的相关理论知识,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4. 建筑与土木工程(085213)

  本学科(领域)由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主持,由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和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共同建设;2002年获得工程硕士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同年学校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确定为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培养基地;2011年获得“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荣誉称号。全国获此荣誉的高校仅有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湖南大学等12所高校。

  为适应首都城乡建设及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学校紧密围绕专业学位教育的宗旨和要求,逐年扩大招生规模,突出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行业特色,依托学校的行业优势和在重点研究领域的影响,同时综合在职人员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设置了培养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可操作性强的培养方案体系。

  本学科(领域)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与学术骨干组成,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本学科(领域)研究生导师中教授(或相当职称)46人,副教授(或相当职称)53人,聘请了以国家体育场“鸟巢&结构总设计师范重教授为代表的兼职导师一百余人。

  本学科(领域)现分别在3个招生学院设置10个研究方向: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设置:(09)结构工程;(10)岩土与地下工程;(11)施工技术与管理;(12)桥梁与隧道工程;(13)道路与交通工程;(14)建筑材料;(15)国际工程;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设置:(16)市政工程;(17)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设置:(19)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本学科(领域)在不断探索基于建筑类高校行业特色的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城市建设人才。本领域的毕业研究生,绝大多数已成为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技术、管理骨干,成为首都城乡建设大军中的骨干力量。

  5. 测绘工程(085215)

  本学科(领域)设置于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2010年获得工程硕士测绘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现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各一个。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个,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学科,本科专业“测绘工程&为北京市特色专业。

  本学科(领域)具有一支教学与科研水平高,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强的学术队伍。现有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9人、副教授1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1人,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2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个,专职教师中9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近五年来,本学科(领域)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多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包括三大检索论文100余篇。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20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年到校科研经费800余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测绘科学技术一、二等奖各1项,建设部华夏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本学科(领域)积极与建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领域合作,在城市空间信息获取、城市与建筑三维重建、城市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变形监测等领域取得一定研究成果;故宫太和殿三维激光扫描与数字化工程、激光扫描技术与国家体育馆大型钢架安装与变形检测、基于网格影像的数字城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项目在国内外都产生一定影响,已经形成核心竞争力。

  本学科(领域)设置3个招生学科方向:(1)工程测量;(2)摄影测量与遥感应用;(3)地理信息工程。

  本学科(领域)侧重培养在国土资源、测绘、交通、城建、规划等国民经济建设领域、政府各部门以及军事、教育、科研单位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古建筑数字化测绘与保护、空间分析与应用、辅助决策与管理、城市规划与管理、数字地图设计与制作、数字地图分析与应用等方面教学、科研、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6. 环境工程(085229)

  本学科(领域)设置于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2009年成为工程硕士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10人,博士14人,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团队基础扎实、技能全面,创新和应用能力强。本学科(领域)聘请数名全国知名设计、研究院所高级专家作为兼职导师。

  本学科(领域)具备良好的科研环境,与遍布全国的环保机构、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积极将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我国各类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环境综合治理领域。本领域有价值20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近5年来,本领域人员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课题近20项,教育部科技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攻关项目等省部级课题20余项,完成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20部,申请专利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

  本学科(领域)设置4个研究方向:(1)城市水环境科学与系统工程;(2)水污染控制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3)大气污染控制;(4)固体废弃物处置与管理。

  本学科(领域)充分发挥工科院校特点,从解决城乡发展实际问题着手,注重工程实践和应用基础研究,立足北京,面向全国,创新性地开展公益性研究与技术研发,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本领域特别重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同首都的环境保护紧密相连,与许多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有多方面的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

  本学科(领域)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荷兰、德国、日本、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的专家学者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及时掌握国际上的前沿领域和最新发展,科研工作及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有力地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7. 工业工程(085236)

  本学科(领域)由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等共同建设,2010年获得工程硕士工业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领域)以建筑工程、机电工程和管理科学为学科基础,以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工业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流工程、人因工程、质量管理与工程、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系统等工业工程技术和方法为专业主干,依托先进生产制造过程仿真系统(工业工程综合实验系统)、北京建筑业和机电制造业,强化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所需的专业技能培养,形成了先进工业工程技术及其在建筑工程系统和机电产品制造系统中应用的工业工程学科(领域)特色。

  本学科(领域)学术队伍由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的博士构成,在质量工程、人因工程、物流管理工程、数字化设计与先进生产制造系统、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研究实践经验。2007年以来,学科团队先后承担了省部级重点课题1项、省部级一般课题5项,局级课题和横向课题10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篇,获专利6项;2009年与天津大学等联合举办了第19届工业工程国际学术会议;本校工业工程专业与国内外知名的学术机构和大型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机械工程学会、北汽福田、SMC、富士康等。

  本学科(领域)实验室条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设有仿真型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室、人因工程实验室、物流工程实验室、ERP综合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可以进行多个方向的工业工程领域的专业实验,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本学科(领域)设置5个研究方向:(1)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研究;(2)人因工程及其应用;(3)先进质量工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4)生产过程管理与先进生产制造系统;(5)先进物流系统研究。

  通过本学科(领域)培养,研究生可奠定坚实的自然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地掌握相关工程技术和工业工程技术并拥有付诸实践以解决复杂工程系统实际问题的能力。

  8.工业设计工程(085237)

  本学科(领域)属工程硕士学科(类别)。本校2014年增列工业设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点,毕业研究生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本学科(领域)以2000年设置的工业设计专业、2006年增列的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011年对应调整为设计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为基础支撑,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养历史可追溯至1984年增列的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学科(领域)建设历史悠久。主要与设计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建筑遗产保护、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开展交叉建设,以校内相关的教育部、北京市等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等为平台,开展工业设计工程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本学科(领域)由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持,与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等共同建设。

  本学科(领域)拥有一支善于设计创新、结构良好的学术队伍。现有校内研究生指导教师26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4人;借助在京知名行(企)业资源优势,聘请了30余位有学术和行业影响的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开展联合培养。

  本学科(领域)具有良好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条件。具备工艺系统配套、设备先进的设计、实验、工程设计等环境,国内外专业图书、学术期刊、文献检索等资源丰富,研究生在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设计学理论研究和专业实践。2008年成为“建筑与环境模拟(设计)实验中心&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支撑学科;2009年成为“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共建学科;2010年成为“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的共建学科;2012年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关联学科;2014年成为国家级“建筑全过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支撑学科。

  本学科(领域)与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同类高校相关学科(领域),以及研究方向相关知名企业、国内高校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保持定期的交流,更快地掌握学科(领域)发展动态。针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采取与行(企)业广泛合作的培养方式;针对非全日制(在职)硕士生、以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人员,采用与生源所在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的培养方式。

  本学科(领域)设置5个研究方向:(1)空间环境设计工程;(2)建筑产品设计与集成工程;(3)传统技艺保护与现代设计;(4)数字化设计艺术与技术;(5)设计管理工程。

  本学科(领域)毕业研究生可侧重在建筑室内外空间环境设计、空间设施与产品设计、空间环境导识系统设计、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中,从事较高层次的专业设计及其理论研究、工程实践、项目开发及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9. 项目管理(085239)

  本学科(领域)设置于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2004年成为工程硕士项目管理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领域)学术队伍由全国知名教授与学术骨干组成,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本领域研究生导师共1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2人。

  本学科(领域)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和房地产企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财务管理、物业管理、建设工程法律及合同管理、招标采购管理、房地产项目经济技术分析、决策支持系统(DSS)、技术经济、城市数字化、建设领域信息化、建筑与房地产电子商务、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经济、建设项目经济技术分析、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建筑节能等方向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侧重培养城市建设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本学科(领域)与其他科研机构及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为学科(领域)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资源。近年来,本学科(领域)人员承担

以上就是“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研究生招生简章”的全部内容,更多信息尽在招生简章栏目,请持续关注!

标签: 北京建筑大学招生简章 北京建筑大学 2015年研究生招生简章

上一篇: 2015年中央戏剧学院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下一篇: 2015年考研招生简章: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推荐资讯
热门标签
更多